仲圣说药山药神仙药食,养后天之本
白蚀 http://m.39.net/pf/a_4711160.html山药有许多别名,比如怀山药、山芋、延章、玉延、儿草、修脆等。早在周朝时期,人们就已经开始种植山药,《神农本草经》中把它列为上药,说:“薯蓣味甘温,主伤中,补虚羸,除寒热邪气,长肌肉,久服耳目聪明,轻身不饥,延年。”现在,山药已经是极为常见的中药,它味甘,性平,入脾经、肺经、肾经。生山药有补脾养胃、生津益肺、补肾涩精的功效,常用于脾虚食少、久泻不止、肺虚咳喘、肾虚遗精、带下、尿频、虚热消渴等症;炒山药能补脾健胃,常用于脾虚食少、泄泻便溏等症。简单地说,就是补阴宜用生山药,健脾止泻宜用炒山药。 仲圣平台中药饮片·山药 功能主治 山药,这可是真的无人不知无人不晓。不管是国内还是国外,无论是作为食材还是作为中药,山药的实用价值都非常高。山药可补脾益气,滋养脾阴,是脾气虚弱、气阴两虚者的首选药食两用材料。山药富含营养又容易消化,可长期服用,是中老年人及久病虚弱者调补脾胃的理想食物。《神农本草经》:“补中,益气力,长肌肉。”《本草纲目》:“益肾气,健脾胃,止泄痢。”补脾养胃,生津益肺,补肾涩精。用于脾虚食少、久泻不止、肺虚喘咳、肾虚遗精、带下、尿频、虚热消渴。麸炒山药补脾健胃。用于脾虚食少,泄泻便溏,白带过多。 ①《本经》:"主伤中,补虚,除寒热邪气,补中益气力,长肌肉,久服耳目聪明。" ②《别录》:"主头面游风,风头(一作’头风’)眼眩,下气,止腰痛,治虚劳羸瘦,充五脏,除烦热,强钥。" ③《药性论》:"补五劳七伤,去冷风,止腰痛,镇心神,补心气不足,患人体虚羸,加而用之。" ④《食疗本草》:"治头疼,助阴力。" ⑤《日华子本草》:"助五脏,强筋骨,长志安神,主泄精健忘。" ⑥朱震亨:"生捣贴肿硬毒,能消散。" ⑦《伤寒蕴要》:"补不足,清虚热。" ⑧《纲目》:"益肾气,健脾胃,止泄痢,化痰涎,润皮毛。" 性味归经 甘,平。 ①《本经》:"味甘,温。" ②《别录》:"平,无毒。" ③《药性类明》:"味甘,性凉而润。" ④《药品化义》:"生者性凉,熟则化凉为温。" 入肺、脾、肾经。 ①《汤液本草》:"手太阴经。" ②《伤寒蕴要》:"入手、足太阴二经。" ③《得配本草》:"入手、足太阴经血分,兼入足少阴经气分。" 山药食疗推荐 清蒸山药,百搭各种酱 山药直接蒸着吃,简单又方便,可替代一部分主食。蒸好的山药吃起来很绵软,还有种特殊的甜味。还可以加上各种自己喜爱的酱,如蓝莓酱、桂花蜜、酸梅汁等,非常好吃。 做法:将山药去皮,然后切段,放入锅中蒸熟,然后蘸各种酱食用。 山药粥,养胃好消化 煮粥时放入山药块或山药片,口感软糯,适合孩子和老人这两类人牙口都不太好的人群食用,且他们消化系统比较弱,山药粥更容易被老人、孩子消化。 做法:取山药和薏米各一两左右,再加几颗莲子和大枣,把食材洗干净,然后和适量的小米放在一起煮粥,既可润燥补气,又易于消化。 小贴士 鲜山药的表皮粘液容易引起过敏瘙痒,在处理时不妨戴上手套。日常膳食也可以直接购买晒干的山药片或是炮制过的炒山药使用。 传说 据古书《湘中记》记载:永和初年,有一位采药人来到衡山,因为迷路粮尽,体力不支,只好坐在一座山崖下休息。 忽然遇见一位白发老翁,但看上去好像只有四五十岁的年纪,正对着石壁写字。采药人向老翁诉说自己因迷路粮断,无力赶路的情况,老翁便把随身带的食物给他吃,还给他指点了出山的道路。 采药人看老翁给他的是一种没见过的植物根,香甜可口,就请教老翁食物的名字,老翁告诉他那叫“署预”。 休息好了,采药人告别老翁,在山里走了六天六夜,终于回到了家。回家后,他才突然想起,自己这六天并没有再吃东西,却丝毫没有饥饿的感觉。采药人由此深知“署预”功效神奇。 署预后来被世人传为薯蓣,是中药山药的古称。一直到了唐代,因唐代宗名李豫,“蓣”与“豫”同音,为了避开帝王名讳,只好改“蓣”为“药”,改称“薯药”。 后来到了宋朝,又因宋英宗名赵曙,这“薯”字又犯了忌讳,只得又把“薯”字改成“山”字,从此以后,“薯蓣”就成了“山药”。 虽然咱中国人自古以来素有“行不更名,坐不改姓”的说法,可是“秀才遇到兵,有理说不清”,只好绕道而行,改头换面,满腹委屈也只能无可奈何了。 各家论述 1.李杲:仲景八味丸用干山药,以其凉而能补也。亦治皮肤干燥,以此物润之。 .《医经溯洄集》:干山药,虽独入手太阴经,然其功亦能强阴,且手太阴为足少阴之上原,原既有滋,流岂无益。 3.《本草正》:山药,能健脾补虚,滋精固肾,治诸虚百损,疗五劳七伤。第其气轻性缓,非堪专任,故补脾肺必主参、术,补肾水必君茱、地,涩带浊须破故同研,固遗泄仗菟丝相济。诸丸固本丸药,亦宜捣末为糊。总之性味柔弱,但可用力佐使。 4.《药品化义》:山药,温补而不骤,微香而不燥,循循有调肺之功,治肺虚久嗽,何其稳当。因其味甘气香,用之助脾,治脾虚腹泻,怠惰嗜卧,四肢困倦。又取其甘则补阳,以能补中益气,温养肌肉,为肺脾二脏要药。土旺生金,金盛生水,功用相仍,故六味丸中用之治肾虚腰痛,滑精梦遗,虚怯阳痿。但性缓力微,剂宜倍用。 5.《本草求真》:山药,本属食物,古人用入汤剂,谓其补脾益气除热。然气虽温而却平,为补脾肺之阴,是以能润皮毛、长肌肉,不似黄芪性温能补肺阳,白术苦燥能补脾阳也。且其性涩,能治遗精不禁,味甘兼咸,又能益肾强阴,故六味地黄丸用此以佐地黄。然性虽阴而滞不甚,故能渗湿以止泄泻。生捣敷痈疮,消肿硬,亦是补阴退热之意。至云补阳消肿,补气除滞,理虽可通,语涉牵混,似非正说。至入汤剂以治火虚危症,难图近功,必多用之方愈,以其秉性和缓故耳。入滋阴药中宜生用,入补脾宜炒黄用。 6.《本草经读》:山药,能补肾填精,精足则阴强、目明、耳聪。凡上品俱是寻常服食之物,非治病之药,故神农另提出久服二字,可见今人每取上品之药,如此物及人参、熟地、葳蕤、阿胶、菟丝子、沙苑蒺藜之类,合为一方,以治大病,误人无算。盖病不速去,元气日伤,伤极则死。凡上品之药,法宜久服,多则终身,少则数年,与五谷之养人相佐,以臻寿考。若大病而需用此药,如五谷为养脾第一品,脾虚之人,强令食谷,即可毕补脾之能事,有是理乎! 7.《本经疏证》:薯蓣,主伤中补虚羸,即补中益气力也。而《本经》复言之何故,此盖当连下句读,主伤中、补虚羸,除寒热邪气云者,犹云补伤中而致之虚羸,除伤中而受之寒热邪气也。夫虚必有一处为先,他处乃连类及之者。邪之所凑,虽云其气必虚,然亦有阴阳之分,五藏六府之异;薯蓣所主之虚之邪,须审定其由伤中伤气,方得无误。不然伤血及他伤亦能致虚羸、成寒热,又何别焉。《别录》所主补虚劳羸瘦,充五脏,除烦热,正与《本经》相印,惟下气、止腰痛、强阴三项为特出。至于头面游风、头风、眼眩,唐以来医家不甚用此味,故无从参其底里,然质之仲景治风气百疾,《本经》除寒热邪气,亦可默会其旨矣。 8.其他:《唐本草》:署蓣,日干捣细筛为粉,食之大美,且愈疾而补。此有两种:一者白而且佳;一者青黑,味亦不美。蜀道者尤良。《本草图经》:署预,今处处有之,以北都、四明者为佳。南中有一种生山中,根细如指,极紧实,刮磨入汤煮之,作块不散,味更珍美,云食之尤益人,过于家园种者。又江、湖、闽中出一种根如姜芋之类而皮紫,极有大者,一拔可重斤余,刮去皮,煎煮食之,俱美,但性冷于北地者耳。《植物名实图考》:狂风藤,江西赣南山中有之。赭根绿茎,蔓生柔苒。参差生叶,长柄细韧,似山药叶而长,仅有直纹数道。土人以治风疾。章炳麟:薯蓣一味,开血痹特有神效,血痹虚劳方中风气诸不足,用薯蓣丸。今云南人患脚气者,以生薯蓣切片,散布胫上,以布缠之,约一时许,胫上热痒即愈。《本经》:主伤中,补虚,除寒热邪气,补中益气力,长肌肉,久服耳目聪明。《别录》:主头面游风,风头(一作头风)眼眩,下气,止腰痛,治虚劳羸瘦,充五脏,除烦热,强阴。《药性论》:补五劳七伤,去冷风,止腰痛,镇心神,补心气不足,患人体虚羸,加而用之。《食疗本草》:治头疼,助阴力。《日华子本草》:助五脏,强筋骨,长志安神,主泄精健亡。朱震亨:生捣贴肿硬毒,能消散。《伤寒蕴要》:补不足,清虚热。《纲目》:益肾气,健脾胃,止泄痢,化痰涎,润皮毛。 仲圣中药饮片·山药 ▼ 仲圣中药材 ▼你会煎煮中药吗?小编来告诉您!白前、干姜、桂皮、滑石、花椒 乌梅、知母、紫苏子、菟丝子 紫菀、骨碎补、苦杏仁、淫羊藿 当归、砂仁、升麻、连翘、常山吴茱萸、天花粉 姜半夏、制附片、龙骨 磁石、厚朴、 泽漆 温馨提示,中药的使用请遵医嘱,勿自行服用! 人生没有彩排,每一天都不会重来。时间在流逝,我们在前行。人生这条路上,唯一能让我们走得更远的方法,就是成为比昨天更好的自己。做个行动派吧,每个微小的改变,都能给你的人生带来很大不同。新的一天,早安! 编辑:茯苓校对:甘草白芍肉桂大黄导师介绍 涂华新 讲座介绍 十七问《仲圣经方临床实战讲座》 世界都在聚焦仲圣平台 仲圣经方医学的实践者和传播者涂华新导师受邀赴马来西亚讲学 师友见证(部分) 山西▏河南▏山东▏湖南▏ 浙江▏广东▏广西▏ 福建▏重庆▏海外 特别提醒美好的一天,希望仲圣平台的文章能够带给你一天的好心情,喜欢文章的话别忘记点击文章右下角“在看”两个字或者分享朋友圈哦。开课通知 00年10月19-1日,中国?郑州,仲圣平台将邀请知名中医、经方临床实战家涂华新先生讲授经方,本次讲座诠释中医精髓《伤寒杂病论》的临床力量,揭秘大病、难病的思路以及方法,让您快速成名,造福一方百姓!- 觉得内容还不错的话,给我点个“在看”呗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#个上一篇下一篇 |
转载请注明地址:http://www.jizhaodahuang.com/jzdhjg/9472.html
- 上一篇文章: 中药CP之大黄配芒硝
- 下一篇文章: 没有了