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童年乡村,过完元宵,持续多日的春节才算真正过去。正月十六开始,父辈们便装好行囊,陆续踏上他乡打工之途。

跟其他节日一般,母亲照例要做好米粑即都昌饺子粑(都昌属江西九江),正月的肉是最富余的,加上蒜苗、青菜、白萝卜等蔬菜都充足,元宵节的米粑馅儿最丰富也最好吃!

与其他节日不大相同的,是元宵节做米粑之外还要做灯耙(口语俗称“鸡狗”)。灯耙寓意和指向都很明确,一般家里有什么家禽家畜便制作什么灯耙。

童年的时候,家乡几乎家家都会养猪养狗,鸡更是不可或缺,稻谷丰收之后,禾秆要扎起来并堆成禾秆堆,用以铺床和喂牛。所以灯耙中鸡、猪、狗、牛是保留项目,鸡有高脚鸡、鸡窝孵蛋,猪有猪首、全猪,主要祈祷六畜兴旺。这些之外,鱼预示年年有余,禾秆堆寓意五谷丰登,都是不可或缺的选项。

灯耙看起来简单,制作却并不是那么容易。我熟于画马的时候多次试图制作马,但均以失败告终,最后只能作罢。

外公在世的时候,擅长制作猴儿吹喇叭,那天我们经常接外公来家帮忙制作,三捏两扭,造型灵动的猴子经常引得我们兄妹赞叹不已。

造型完成之后,需要点睛,点睛最好的材料是鸡眼藤,小时候家门外面的石墙上便铺满了这种藤,元宵节时刚好颗粒饱满,黝黑发亮,拿来洗干净嵌在灯耙上,动物们瞬间感觉活灵活现。

后来别人盖房子把这些石墙都推了,鸡眼藤从此消失,以后只能用芝麻来取代,口感上芝麻比鸡眼藤要好些,但灵动的程度远逊于鸡眼藤了。

灯耙做好之后的最后一道程序是点红,寓意大概也是期待日子红红火火吧。值得一提的是,灯耙并不是元宵节这天便吃,而是放到正月二十那天再吃。为什么要这样,长辈们也都不甚清楚,估计也是祈求人丁兴旺之类吧。

在家乡,元宵节讲究很多,俗语称,元宵节过得好一上半年好(另一句则是“端午节过得好一下半年都好”)。这天下午,男丁要去祖坟山拜祭祖先。晚上循春节例要摆酒宴,酒宴前同样循例该放鞭炮,有条件的还要放烟花。

早些年鞭炮质量不大好,鞭炮中掺土较多,所以放鞭炮的时候母亲经常悬着心紧张地看着,整挂鞭炮顺利响亮放完后,母亲悬着的心才放下来,笑容满面招呼大家入席吃酒。

旧话说元宵节是散口粮的日子,所以这天不管家里几口人,都至少会摆满八个碗筷,各个房间的灯这都要点亮,昭示来年人丁兴旺。吃酒的时候,哪怕吃得再饱,也应该添饭,吃完放筷子的时候,碗里一定得剩一点,预示有吃有剩。

酒席结束之后,还有一个祭门祭户的环节,条件好一点的家庭会直接用熏香,条件差一点的家庭则是用芦杆,剪成熏香的长度,外面用草纸卷上裹紧,最外面再用油润上(往往用油缸底的油渣)。门院外面、大门两边、房门、放马桶的地方、粮仓、床边等地方均要点上。

小时候我曾经数次想问母亲这个是做什么用的,但看着母亲虔诚肃穆的样子,到嘴边的话又咽了下去。前些天看资料,有人认为这是逐鼠(老鼠虽然可恶,但古人认为鼠为五谷之神,不能轻易冒犯,只能用这种方式照明,让它不敢出来),但我总觉得与实际效用相比,祭祀的意义应该更加明显。

年岁渐长,与传统愈发疏离。工作渐忙,也不允许在家过元宵,慢慢地,这些元宵节的习俗离我们越来越远……

(草就于上班途中)



转载请注明地址:http://www.jizhaodahuang.com/jzdhtp/4915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