神农本草经药物解读肉桂
作者简介 祝之友,男,主任中药师,教授,国家级名老中医药专家,博士生导师。长期从事《神农本草经》药物,《伤寒杂病论》经方研究,致力于中药临床药学研究工作50年余年,多次参与中药资源普查和考察,采集制作中草药植物标本种。 祝老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全国优秀临床人才研修班、全国中药特色技术传承人才优秀授课导师。成都市卫生局临床药学高级顾问。四川省中医药管理局特聘教授。医院管理协会药事管理委员会副主任。四川省药学会药剂管理委员会委员。眉山市医疗事故技术鉴定专家库成员。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和会议上发表论文余篇。 肉桂 牡桂,味辛溫。 主上氣咳逆,結氣喉痹, 吐吸,利關節,補中益氣。 久服通神,輕身不老。 生山谷。 神农本草经 肉桂、桂枝 樟科Lauraceae 《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》年版一部收载:桂枝,为樟科植物肉桂CinnamomumcassiaPresl的干燥嫩枝。肉桂,为樟科植物肉桂CinnamomumcassiaPresl的干燥树皮。 性温,味辛、甘。归心、肺、膀胱经。功能发汗解肌,温通经脉,助阳化气,平冲降气。用于风寒感冒,脘腹冷痛,血寒经闭,关节痹痛,痰饮,水肿,心悸,奔豚等。 性大热,味辛、甘。归肾、脾、心、肝经。功能补火助阳,引火归原,散寒止痛,温通经脉,用于阳痿宫冷,腰膝冷痛,肾虚作喘,虚阳上浮,眩晕目赤,心腹冷痛,虚寒吐泻,寒疝腹痛,痛经经闭等。 药材饮片 鉴别要点 1.药材鉴别 桂枝:呈长圆柱形,多分枝,粗端直径0.3~1cm。表面红棕色至棕色,有纵棱线、细皱纹及小疙瘩状的叶痕、枝痕和芽痕,皮孔点状。质硬而脆,易折断。断面皮部薄显红棕色,木部黄白色至浅黄棕色,髓部黄白色略呈方形。有特异香气,味甜、微辛,皮部味较浓。 肉桂:呈槽状或卷筒状,宽或直径3~10cm,厚0.2~0.8cm。外表面灰棕色,稍粗糙,有不规则的细皱纹及横向突起的皮孔,有的可见灰白色的斑纹;内表面红棕色,略平坦,有细纵纹,划之显油痕。质硬而脆,易折断,断面不平坦,外层棕色而较粗糙,内层红棕色而油润,两层间有一条黄棕色的线纹。气香浓烈,味甜、辣。 2.饮片鉴别 桂枝:饮片呈类圆形或椭圆形斜厚片,片厚2~4mm,表面红棕色至棕色,有时可见点状皮孔或纵棱线。切面皮部红棕色,木部黄白色至浅黄棕色,髓部类圆形或略呈方形,有特异香气,味甜,微辛。 肉桂:饮片呈宽丝状,不规则的碎块状,外表皮可见不规则的细皱纹及横向突起皮孔,内表面红棕色,划之显油痕。切面两层间可见一条黄棕色线纹,气浓香,味辛辣而微甜,嚼之化渣者为佳。 拓展阅读 ——历代各医家对 “肉桂”“桂枝”的认识 曹元宇:“牡桂,味辛温。主上气咳逆,结气,喉痹吐吸,利关节,补中益气。久服通神,轻身不老。生山谷。” 按谢宗万教授生前考证,肉桂之名,出自唐·《新修本草》,为桂类药材之一。桂类药材在历代本草中药名不一,品种也复杂。 《神农本草经》上品列有牡桂、菌桂;《名医别录》除二者外,又另立“桂”条;《本草纲目》认为桂即牡桂,遂将两者合为一条。又云:“桂,即肉桂也。”可见牡桂、肉桂为同一物。至于菌桂,《名医别录》称其“正圆如竹”。《唐本注》曰:“菌者,竹名,古方用筒桂者是,故云三重者良。其筒桂亦有二。三重卷者,叶似柿叶,中三道文,肌理紧薄如竹,大枝小枝皮俱是菌桂。”苏敬谓:“菌桂,竹名,此桂嫩而易卷如筒,即古所谓筒桂也,筒似菌字,后人误书为菌,习而成俗,亦复因循也。”李时珍曰:“今本草又作草之菌,愈误矣。”《本草图经》称“树皮青黄,薄卷如筒,亦名筒桂,厚硬味薄者名板桂(后者不易卷筒)。”则菌桂、筒桂与今之“筒桂”“桂通”“桂尔通”当是一物。《本草拾遗》云:“菌桂、牡桂、桂心,已上三色,并同一物。”《药性赋》曰:“其在下、最厚者曰肉桂,去其粗皮为桂心,其在中、次厚者曰官桂,其在上、薄者曰薄桂,其在嫩桂发者曰桂枝。” 由此可观,古本草之菌桂、牡桂、桂、筒桂、板桂、辣桂、桂枝、桂心等均与现今之肉桂为同一植物来源,其中部分是商品规格名称。 桂枝在《伤寒论》中均注明“去皮”。《神农本草经》在《伤寒论》之前,所载牡桂、菌桂,用药部位是去除外层的粗皮,即木栓层(去皮,是指去除树皮的最外层。药用还是树皮)。唐代诸本草则记载,桂枝与肉桂是同一种药物的两种称谓,都是用枝皮。宋·寇宗奭在《本草衍义》中则明确指出:仲景之桂枝者,取枝上皮也。近代(清代始)所用的桂枝则为肉桂的嫩枝条。 古代医药文献中的桂枝是肉桂树的嫩枝皮,现今所用的桂枝是肉桂树的嫩枝条。《伤寒杂病论》中所用桂枝只能是肉桂。 拓展阅读 ——《伤寒杂病论》 “桂枝”解读 现代药理学研究证实:肉桂、桂枝(桂树之嫩枝条),均含有相同有效成分,只是二者所含挥发油等有效成分的多少有别,如同枳壳、枳实,青皮、陈皮等。二者临床作用的力度不同,桂枝(嫩枝条)所含挥发油等成分少而力弱,肉桂所含挥发油等成分多而力强。 在经文中只言桂枝而无肉桂,是指桂树的枝皮而言。在临床工作中处方用药是用桂枝或肉桂,则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而定,但经方中之桂枝,肯定是肉桂无疑。 1.张仲景应用桂枝(肉桂)情况 仲景用桂枝(肉桂)共计有76方,论及用量有38方,注明角注修治的有47方。 最大用量6两(15.g×6=93.75g),最小剂量为6铢。一般用量为三两(15.×3=46.g)。现今《药典》规定剂量3~9g。 仲景所用汤方中之桂枝均角注“去皮”,实为去其肉桂之“木栓层”非入药部位,保证药物之纯度。在桂枝后注明“味辛热”,应指现今肉桂性味功能。 仲景用于煎汤,或入丸、散。并有“后下”角注,后下之目的,实为防止其挥发油成分的挥发,以增强桂枝(肉桂)辛温发散、温阳化气之功。 2.张仲景使用桂枝汤方情况 桂枝三两(去皮,味辛热),芍药三两,甘草二两,生姜三两,大枣十二枚(擘)。治疗外感风寒表实证。中风,头痛发热,汗出恶风。 桂枝四两(去皮,味辛热),甘草四两,白术三两,人参三两,干姜三两。为仲景群方之冠。治疗外感风寒表虚证,伤寒表证未解,而数下之,利下不止,心下痞硬。 桂枝五两(去皮,味辛热),其余同桂枝汤。主治心阳虚弱,寒水凌心之奔豚。 桂枝四两(去皮,味辛热),甘草二两(炙)。治疗发汗过多,其人又手自冒心,心下悸,欲得按者。 麻黄三两,桂枝二两(去皮,味辛热),甘草一两(炙),杏仁七十个(烫去皮尖)。治疗外感风寒表实证,恶寒发热,头痛身痛,无汗而喘,舌苔薄白,脉浮紧等。 《金匮要略》中使用桂枝汤处方,如下。 桂枝三两,生姜三两,枳实五枚。 桂枝四两,芍药三两,甘草二两,麻黄二两,生姜五两,白术五两,知母四两,防风四两,附子二两(炮)。治疗肢节疼痛,身体尪羸,脚肿如脱,头眩短气,温温欲吐。 拓展阅读 ——商品药材鉴别要点 商品药材中有:企边桂、南玉桂(又称玉桂)、板桂、官桂等。 为10年以上的肉桂干皮,两端切削,在木制的凹凸板中间,压制成两侧内卷的浅槽状而得名。 为10年以上特别粗大的肉桂干皮,质厚,不易压制成筒状、双卷筒状,直接压制成板块状。 又称谓“清化桂”,根据地名(越南清化)而命名,为肉桂之变种大叶青化桂CinnamomumcassiaPresl,varmacrophyllumChu.的干燥树皮。传统认为其质量较佳,嚼之化渣,清香,药材特征、饮片特征与肉桂相似。 ①指肉桂之优质品,上乘桂皮,古代为“官人”所用,进贡品。临床疗效最佳。一般指十年以下肉桂之干皮和粗枝皮加工而成,不是指现时商品之官桂。②另指同属植物其他肉桂之树皮,如天竺桂Cinnamomumtamala(Bauch-Ham.)Neos.etEberm,川桂CinnamomummaireiLev.l.等的树枝,一般不作药用,只能作食品加工香料或外用药。 临床应用 注意事项 ★注意“桂枝”名称的出现与“桂枝”一药的实际临床使用年代。 ★注意研读《伤寒杂病论》中含桂枝汤方中“角注”的意义。 ★注意学习古代汤方药物与《本经》药物性效记载的延续对后世的移植与承袭意义。 神农本草经药物解读系列 精读《神农本草经》攻略 神农本草经药物解读———阿胶 神农本草经药物解读———枸杞 神农本草经药物解读——决明子 神农本草经药物解读———大黄 神农本草经药物解读———人参 神农本草经药物解读———附子 神农本草经药物解读———大枣 神农本草经药物解读———石斛 神农本草经药物解读———黄芪 神农本草经药物解读———远志 神农本草经药物解读———黄连 神农本草经药物解读——吴茱萸 神农本草经药物解读———黄芩 神农本草经药物解读———牛黄 神农本草经药物解读———桔梗 神农本草经药物解读———当归 神农本草经药物解读———地黄 神农本草经药物解读———菊花 点击上方蓝色字体 了解更多神农本草经药物知识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#个上一篇下一篇 |
转载请注明地址:http://www.jizhaodahuang.com/jzdhtp/9495.html
- 上一篇文章: 民间中草药知母
- 下一篇文章: 没有了