北京哪个医院治疗白癜风好 https://wapjbk.39.net/yiyuanzaixian/bjzkbdfyy/

陈皮

一味大家无比熟悉的中药

它的功效有

理气,调中,燥湿,化痰等。

治胸腹胀满,不思饮食、呕吐哕逆,咳嗽痰多。

亦解鱼、蟹毒。

//

今天,让我们重新认识一下它的其他功效。

one1

本草考证之陈皮橘皮

陈皮之名首见于唐代孟诜《食疗本草》。橘皮首载于《神农本草经》,列于“橘柚”条,即:“一名橘皮”。

东汉张仲景《金匮要略》中就载有“橘皮汤”、“橘皮竹茹汤”等。自东汉到清现存的主流本草中名称使用有两种情况。

宋代及以前本草多用“橘皮”如《本经》、《药性论》等。宋代以后“陈皮”、“橘皮”并见,古代本草中陈皮多附于“橘柚”或“橘”项下,如《本经》、《名医别录》、《本草纲目》等,这可能与本草编纂时植物学分类有关。

自梁代陶弘景提出橘皮“以陈久者为良”后,历代医家皆宗此说,陈皮名称在方剂、临床上逐渐取代了橘皮。近代药学文献也使用陈皮为正名,如年版的《中国药典》即把陈皮作为正名。[1]

[1]陈皮本草考证及功用商榷屈杰

《本经》《别录》对陈皮的论述

《神农本草经》:“橘柚,味辛,温。主胸中瘕热逆气,利水谷。久服去臭,下气通神,一名橘皮。生川谷。”

《名医别录》言:“橘柚无毒,主下气,止呕咳,除膀胱留热,下停水,五淋,利小便,治脾不能消谷,气冲胸中,吐逆,霍乱,止泄,去寸白”

Two2

要如何理解“利水谷”呢?

①通畅。《灵枢·病本》:“大小便不利。”

②腹泻下利。《素问·五常政大论》:“其病吐利。”

③益处。《素问·脏气法时论》:“此五者,有辛酸甘苦咸,各有所利。“

④调和。《素问·调经论》:“按而致之,刺而利之。”

⑤灵便自如。《灵枢·决气》:“骨属伸曲不利。”

⑥使通利。《灵枢·本脏》:“经脉者……濡筋骨,利关节者也。”

⑦锐利。《灵枢·九针十二原》:“长针者,锋利身薄。”

⑧顺利,引申为中。指方证相合。《温病条辨·凡例》:“古人有方即有法,故取携自如,无投不利。”

“利水谷”属于动宾短语,“利水谷”中的“水谷”作名词,“利”作动词,以上解释中仅有“调和”和“使通利”是动词。而“调和水谷”似乎不太恰当,(中医通常说“调和脾胃”“调和气血”等等,未曾有“调和水谷”一说)

因此,此处对于“利”最恰当的解释应当是“使通利”,即“利水谷”应当解释为“通利水谷”。

水谷

“人以水谷为本。故人绝水谷则死。”《黄帝内经·平人气象论篇》

“黄帝曰。愿闻下焦之所出。岐伯答曰。下焦者。别回肠。注于膀胱。而渗入焉。故水谷者。常并居于胃中。成糟粕。而俱下于大肠而成下焦。渗而俱下。济泌别汁。循下焦而渗入膀胱焉。”《灵枢·营卫生会》

笔者以为,水谷本指饮食,水谷经过消化,通过两条道路进行排泄,一是大肠,一是膀胱,最终形成二便。当脾胃因某些病理因素导致水谷不能正常运化,产生病理产物,积聚体内。

“利水谷”是指通过利二便把病理产物排出体外。“水谷”是代指二便呢?还是指代病理产物呢?

我们不妨参考甘遂和巴豆这两味药

“利水谷”和“利水谷道”意义或许不同,但因缺少“利水谷”的专门解释,故暂且用“利水谷道”来帮助理解“利水谷”。二者意义是否相同,仍需进一步的考证。

《本经》:"主大腹疝瘕,腹满,面目浮肿,留饮宿食,破症坚积聚,利水谷道。"(甘遂)

同样具有“利水谷道”功效的还有巴豆。

“味辛温。主伤寒,温疟,寒热,破症瘕结聚,坚积,留饮,淡癖,大腹水张,荡练五藏六府,开通闭塞,利水谷道,去恶内,除鬼毒蛊注邪物”《神农本草经》(巴豆)

《中药学》

甘遂功效:泻水逐饮,消肿散结。

巴豆功效:泻下逐水,劫痰,蚀疮。

陈皮功效:行气除胀满,燥湿化痰,健脾和中。

但是与甘遂和巴豆是峻下逐水药,它们从前后二便排出水分。陈皮不似以上两味药这么峻猛,但在通利水谷方面有相似之处。

另外,《神农本草经》言大黄“荡涤肠胃,推陈致新,通利水谷”,是大黄泻下攻积的详细描述。

因此“水谷”可以理解为脾胃积滞(或粪便)。(现今较少提到大黄的利水功效,但大黄亦可配伍利尿药,治疗二便不利。例如

《伤寒论》第条:“伤寒八九日,下之,胸满、惊烦、小便不利、谵语、一身尽重、不可转侧者,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主之。”,其中茯苓和大黄相配伍,则是起到通利水道的作用。

后世对大黄的“通利水谷”中“水谷”的理解,可能偏于“谷”,甘遂和巴豆中的“利水谷”更偏向于通利“水”(体内积聚的病理性水液。),但是二者都能通利水谷二道以排出病理产物。

综上,“利水谷”和“利水谷道”的概念较为相似,“利水谷”可以理解为“通利二便”,以排出病理积滞。

本文就将重点探讨陈皮是否有通利二便的功效。如果有,陈皮利二便的本质是什么呢?

Three3

一、利水

1、《名医别录》云“(橘皮)除膀胱留热,下停水,五淋,利小便。”

2、明《古今医统正脉全书》引《中藏经》五皮饮:茯苓皮、生姜皮、大腹皮、陈皮、桑皮。

“大治男子妇人脾胃停滞,头目四肢悉肿,心腹胀满,上气促急,胸膈烦闷,痰涎上壅,饮食不下,行步气奔,状如水病。先服此药,能疏理脾气,消退虚肿。切不可乱服泻水等药,以致脾元虚损,所患愈甚。”

(五皮饮当中除陈皮外的四味药均有下气行水的功效,因此此方恐怕不能直接证明陈皮有利水的功效。但是此方在治疗脾胃气滞导致的水肿证、皮水等确有疗效,故在此写出。)

3、《本草纲目·橘》附方治“产后尿閟不通者,陈皮一两去白为末,每空心酒服两钱,一服即通”

4、《奇效良方》——大橘皮汤

橘皮(三钱),滑石(四钱),茯苓(一钱半),木香、槟榔、猪苓、泽泻、白术,各一钱,官桂(半钱)、甘草(三分)。

治湿热内甚,心腹胀满,水肿,小便不利,大便滑泻。

以上都是陈皮利水作用的直接文献证明。

二、通利大便

1、按方勺《泊宅编》云︰橘皮宽膈降气,消痰

饮,极有殊功。他药贵新,惟此贵陈。

外舅莫强中令丰城时得疾,凡食已辄胸满不下,百方不效。偶家人合橘红汤,因取尝之,似相宜,连日饮之。一日忽觉胸中有物坠下,大惊目瞪,自汗如雨。须臾腹痛,下数块如铁弹子,臭不可闻。自此胸次廓然,其疾顿愈,盖脾之冷积也。

其方︰用橘皮(去穰)一斤,甘草、盐花各四两。水五碗,慢火煮干,焙研为末,白汤点服。名二贤散,治一切痰气特验。世医徒知半夏、南星之属,何足以语此哉?

珍按︰二贤散,丹溪变之为润下丸,用治痰气有效。惟气实人服之相宜,气不足者不宜用之也。——《本草纲目》

2、《脚气治法总要》卷下:橘皮丸

橘皮(去瓤)4两,生姜2两。

脚气。风燥便秘,气不下行,中焦胀满,饮食少思。

病名。即《肘后备急方》卷三。因外感湿邪风毒,或饮食厚味所伤,积湿生热,流注腿脚而致病。其证先见腿脚麻木,酸痛,软弱无力,或挛急,或肿胀,或萎枯,或发热,进而入腹攻心,小腹不仁,呕吐不食,心悸,胸闷,气喘,神志恍惚,语言错乱等。治宜宣壅逐湿为主,或兼祛风清热,调血行气等法。

三、止泻

《医方考》润下丸

陈皮(一斤,去白,盐水洗)甘草(二两,炙)共为末所丸。

上而痰吐,下而痰泻,此方皆良。

“陈皮有消痰泄气之功;食盐具咸能润下之性;甘草有和药调中之妙,炙之有健脾益胃之能。丹溪翁微加星、夏者,燥其生痰之源;微加芩、连者,扑其动痰之焰。”

总结:结合资料来看,“利水谷”的“利”应该理解为“使通利”。陈皮利水、止泻、通利大便均是取陈皮下气、燥湿之力。也可以总结为“行”一字。陈皮始终离不开“行气”和“行水”。止泻和通利大便看似矛盾,其实不然。脾为运化水谷之脏,气滞可能导致霍乱吐泻、大便不行。脾胃不能运化水湿,水湿并入大肠,致大肠不利而大便泄泻。

《本草经疏》:“辛能散,苦能泻,温能通行,则逆气下,呕嗽止,胸中瘕热消矣,脾为运动磨物之脏,气滞则不能消化水谷,为吐逆、霍乱、泄泻等证,苦温能凿脾家之湿,使滞气运行,诸证自疗矣。”

所以,笔者对于陈皮治疗脾胃气滞证的理解是,陈皮具有下气、降气的功效,通过对水谷二道的通利,将体内病理产物排出体外,气滞自除。

往期回顾

药|当归

菊花

药|附子

菟丝子

紫石英

扫码



转载请注明地址:http://www.jizhaodahuang.com/jzdhjg/9506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