团圆饭那些事儿

鲍紫麟

要说湖北的风俗,那指定在饭桌上。虽说是团圆饭,可这团圆饭却和别的地方大不相同。

年三十那天,一家子人都格外忙碌。我去买菜,爷爷爸爸在贴春联,外婆和妈妈则在厨房里做菜。一直到开饭前,菜刀的“咚咚“声才停。

年三十晚上才是重头戏,湖北人不仅要吃饺子,还一定要喝鸡汤。鸡汤还没端上来,我们老远就闻到一股特别醇香的香味飘来,顿时令人食欲大开。一端上来,浮现在眼前的便是那诱人的奶白色汤汁儿,上面再缀上这黄金般色泽的鸡肉,喝上一口,唇齿间都是那浓厚的香味,久久不能散开,当真是让人好生喜欢。

此外,鸡汤还有特殊的寓意呢!鸡汤象征着“清泰平安”,新年第一餐喝鸡汤,能给家人带来好运与祝福。你以为喝个鸡汤就完了?不不不,喝鸡汤也是有讲究的。当家做主的人要吃鸡头,表示“出人头地”;家里的主要劳动力则要吃鸡爪,表示“新年抓财”;被寄予厚望的后辈、年轻人们则要吃鸡翅,寓意着“展翅高飞”。鸡汤不仅好喝,有美好的寓意,还补身子,不愧是湖北人年夜饭桌上必不可少的一道菜。

第一餐还要吃鸡蛋,意为“实实在在,吉祥如意”。若如遇到了客人,则要吃糖心蛋,意即“银包金,金缠银,得金得银”。

一家人团聚在一起,吃一顿饭,就是这个世界上最朴实、最幸福的时刻。一吃完团圆饭,旧的一年就结束了,大家各自送上美好的祝福,新的一年就会事事顺心,事事如意啦!

扫墓

农惠淇

我的老家是广西,按照当地风俗,每年三月三,我们都会去扫墓。

带上几沓纸钱、一捆香、一些做祭品的食物,扛上锄头,就起程了。一步步爬上那杂草丛生的山路,阳光强烈,蚊虫飞舞,人们的皮肤在阳光下也变得如同黄铜一般金灿灿。天气炎热,路途遥远,我越来越没有走下去的动力了,耳边尽是蚊子嗡嗡的声音,枯黄的长草有我的膝盖那么高。可其他人却没有一点疲惫的样子,精神十足。

来祭拜祖先的人很多,都是扶老携幼,全家出动。在路上我看到了很多像我们一样来扫墓的人,可见扫墓对大家来说意义重大。“好了,我们到了。”妈妈说。其他人都停下了,拿起锄头,卖力地除掉坟旁的杂草,看起来比走山路还要困难很多。除掉的草被丢在一旁,坟周围瞬间干净了许多,扫墓的第一部分就完成了。接下来摆祭品,把糯米饭、鸡肉,鱼肉、猪肉等祭品盛放在小碗里,再往一个小酒杯里倒一点腌酒,这就是扫墓的祭品了,为的是祭拜祖先时祖先能吃到好吃的。

最后一步就是烧香了。把几根香插在坟头上,点燃,烟雾缓缓上升,又消失在空中。有的人会烧纸钱,让祖先在天上有钱花;有些会烧自行车,祖先在天上就有自行车骑;还有人会烧手机,祖先在天上就有手机玩。接着大家一起跪拜磕头。总之,烧什么的都有,都是为祖先在天上能吃好喝好玩好,能保佑自己。

回去的路上,妈妈说扫墓是为了表达祭祀者的孝道和对亲人的怀念和思念之情,看似只是一个简单的举动,却蕴含着人们对亲人深切的感情。在跪拜的那一刻,他们仿佛在和自己已逝的亲人面对面地交谈,倾诉自己最近发生的事,给予他们心灵上的慰藉,保佑他们的未来。

拜年

王一鸣

我的老家在江西吉安的一个小村庄里,这里的春节一直流传着一个习俗——大年初一拜大年。

当大年三十我躺在沙发上有滋有味地看着春晚的时候,爸爸就把我拉起来说:“赶紧去睡觉!明天可是要早起的!”

大年初一凌晨四五点,爸爸就把我叫醒,说:“赶紧起来!要去拜年了!”那个时候天还特别冷,所以我很不情愿地颤抖着穿好衣服起床。

我们十几个人组成一个队伍一起去拜年。大伯走在最前面,其他的伯伯依次走在后面,我和爸爸走在最后。每到一户人家,我们就合着双手,用家乡话不断地重复着:“新年好!新年好!”于是主人家立马起身把我们迎进去,端出糖果、香烟来招待我们。如果是抽烟的大人,就拿一支烟;如果是爱吃糖的小孩,就抓一大把糖果放进口袋里。这个时候前来拜年的人络绎不绝,我们热情地互道“新年好”,再赶着去下一家拜年。

拜完年后天才蒙蒙亮。我们回到家里,我发现我的口袋已经被塞的鼓鼓囊囊的,沉甸甸的了,直往下坠。我赶紧把里面的糖全都掏出来,放在桌子上的果盘里,这样瞬间就轻松很多了。

吃完早餐后就该妈妈姐姐她们女性去拜年了。

大年初一清晨开始,邻居们三个一群,五个一伙地结伴而行互相拜年。邻居们来到我们家拜年的时候,我们也是热情地用糖果、香烟招待他们。大年初一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喜悦,用家乡话高声交谈着。

外面不时响起铺天盖地的鞭炮声,混合着乡亲们此起彼伏的祝福声,好一个喜庆的春节!

美味的螺蛳粉

卢信宏

一碗螺蛳粉就能轻松唤醒所有广西人的美好回忆,特别是柳州人。它象征着柳州,更代表着广西。当你吃过之后,就会知道为什么广西人会对它情有独钟了。

一大早螺蛳粉店铺就开门了,几个大“螺蛳”陆陆续续地来到了店铺里,几个“小螺蛳”背着书包也早早地来到了店铺里。无论什么时候,他们都会先来一碗螺蛳粉。

颜色鲜红,香味扑鼻的螺蛳粉立马能激起了吃货们的兴趣,来上一碗,人生无憾了。如果在下雨天吃上一碗,别有一番风味。红通通的汤汁配上黄黄的豆皮,再吸上一口螺蛳,嗦上一口粉。哇,死也值了!

想要制作螺蛳粉,也不难。要准备醋、米粉、大豆油、腐竹、花生等材料,螺蛳肉、酸笋、酸豆角和辣椒油更是必不可少。

酸笋是螺蛳粉的灵魂。选取“个大肉靓”的大头甜笋,辅以山泉水,用大瓦缸腌制,浸泡半月左右即成。粉要陈年米制成的圆粉,失去油性的陈米,没有了胶质,加工成米粉后,吃起来充满弹性。粉还要是干粉,煮之前先在冷水中泡发,煮熟后不易断,只有广西当地的米粉才符合一碗地道螺蛳粉的要求。腐竹也很重要,一定要豆香味十足,泡汤不散,吃起来有嚼劲,才是真腐竹。螺蛳粉的汤离不开石螺,正宗的螺蛳粉是没有螺肉的。

煮螺蛳粉先把米粉冷水下锅,煮10分钟后捞出,把水倒掉。再装毫升冷水下锅,把之前煮过的米粉倒入水中,然后将螺蛳肉、酸豆角、酸笋加入水中,煮沸后停火。加入辣椒油、腐竹、花生、醋,就可以吃了。

螺蛳粉闻起来臭,吃起来香。红色代表广西人的热情,白色代表广西人的于世无争,它们组合起来,就是独特的广西人。

汕头的奇特风俗

李浩楠

我的家乡是汕头,它位于我国华南地区的广东省。汕头的风俗我了解不多,“走老爷”倒是印象深刻。

我家乡的走老爷可不一般,跟别的地区不一样,我们可是要抬着老爷走的哦。走老爷的具体时间呢,我一直都不知道。至于为什么要拜老爷呢,是听我奶奶说的。老爷有两位:一位叫玄天上帝,一位叫协天大帝。事前,先将两尊“老爷”牢置于老爷轿上,待择时抬走。“走老爷”的人分成三队,以抽签确定,一队“走”玄天上帝,一队“走”协天大帝,另一队为护轿。

一切工作准备就绪之后,等择定时辰一到,一声礼炮响,各队人员即抬上“老爷”,从庙内奔涌而出,直至庙外旷埕,将两轿面对面连接起来,护轿队员即用手将两轿紧连拉住,使不分离。随之,“走老爷”的队员有的用肩抬,有的用手推,双方都奋力向前奔跑,形成旋动圆轮状。

乡间的间馆、渔业、商人等组成的鞭炮队,也紧随在旋动的“老爷轿”之间,一路跟着燃放鞭炮,有时还放“烟火”,烧“火麒麟”,场面热烈壮观。这样持续到深夜。之后,还要向“老爷”问签,是否需要继续“走”,或是要“穿巷”。如是“胜杯”表示要继续“走”,就继续“走”;如表示需要“穿巷”,则还要继续抬着“老爷”沿着乡间的巷道奔跑。这样有时持续到天快亮才结束。“穿巷”意在驱除鬼邪,保佑平安。

像这样的风俗,我真想亲身体验一次,那定是热闹非凡。到了那天,我一定会再写一篇游记。我有预感,那一定是一篇很长的游记,而且一定会上



转载请注明地址:http://www.jizhaodahuang.com/jzdhsj/10149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