原平市教师校园文学社成立于年12月22日,《蚕音》是原平市教师校园文学社主办的社刊,是广大教师文学爱好者自己的刊物。

麦黄黄,杏黄黄

李尚梅

从小听大人说,麦黄杏黄。果然,昨天朋友打电话约好今天去于家沟摘杏。俩辆车,十个人,满满当当。一路说笑着直奔杏园。于家沟属于解村乡,途经解村中学时几个人说慢点慢点,我才想起,同行的几个都是解村中学的学生,这里是他们的母校。难怪,故地情深。行驶数公里后,远远就看见彩色的招牌:于家沟大杏采摘基地欢迎你!朋友说到了吧,众人皆笑:连一棵杏树也看不见,你去哪儿采摘?于是又沿着盘曲向上的公路一路前行。车窗外闪过一树的风景,红黄黄的大杏招摇地挂在枝头,笑意盈盈地注视着前来探访的外人。放眼再望,坡上坡下,漫山遍野都是杏树的世界。杏儿刚熟,好多人家还没开始采摘,红艳艳的大杏好养眼。我们来到朋友家的地里,她的父亲早已过来等候,面前放着摘好的一篮子杏儿,我们赶紧拿起来就吃,绵软香甜,是记忆中圆庆洲的味道,不像陕西大黄杏那种单纯的甜味,而是甜中略带点酸,酸酸甜甜正可口。主人让我们提上箩头,边摘边吃。我们发现箩头里绷着一层绒布,系子上带着钩,显然的,钩子方便悬挂,布则是避免大杏磕碰,朋友戏称,于家沟的箩头还是“吊里子”的。我们各自拿着工具,物色好中意的目标,有的杏儿稠密,个头小,有的杏儿少一点,个儿大。正是杏熟的季节,一碰就下来了。小心地摘下,慢慢地放到箩头里,箱子里,也有性急的杏儿不时地从枝头坠落,松软的土地上便打出一个圆圆的坑。拿起擦擦土,掰开来,去掉核,黏糊糊,甜生生的杏肉香气四溢,令人垂涎欲滴。老人们说,桃饱杏伤人,大家嘴上说不敢多吃,可见到特别好的还是忍不住。

烈日炎炎。我们每个人摘到足够两箱后,都纷纷到树荫下躲避暴晒,老人和我们攀谈起来。我们说进山的路修得好,黑油油的马路畅通无阻,老人说全凭书记能耐,引入了资金,解决了销路。谈到自己,老人说他是村里几十年的会计,不忙的时候,村里城里来回跑。说到杏树和杏儿,他说这是本地的产业,村人靠树吃树,而对他来说,这些吃食基本上是供自己家里人和他们的朋友们吃的,每年这几天,家里都很热闹,摘的,吃的,拿的,送的。看大家乘兴而来,尽兴而归,他心里也就高兴了。老人又说,今年春天杏花开的时候遭遇霜冻冻掉一部分,又赶上一场大风吹落了不少,所以果实普遍稀疏。我们说,一年辛苦不容易,从春忙到夏,好不容易盼到杏熟,必须得见点收成,吃杏付钱,天经地义,否则太不公平,再三推辞下,老人才收下几百元钱。下山后等待另一辆车的功夫,巧遇一堆大哥大姐,见我们过来很面善,所以仍然肆无忌惮地继续她们的话题:“谁谁那女人找下个老汉光锤锤,头上没有一根毛”“还不说外谁,就咱村哇么寻不下个那东西,毛脸鸡爪”“外了他是毛锤锤。哈哈哈哈……”我和朋友情不自禁地大笑起来。她们说,叫你们笑话了。我说这才叫接地气,有声有色,想说就说。我按下拍摄键,记录下她们快乐的样子:红衫绿裤,黄裤绿衫,无拘无束的山里大姐。她们的爽朗豪放深深地感染了我们。临上车,旁边那位大哥忽然说,人家们是文化人,应该是老师吧?我无语。怎么混迹装疯还是掩不住这职业的印记?麦黄黄,杏黄黄。寂静的山村,热情的村民,美味的大杏儿,一切都是那么纯净美好!

链接

母亲和她的缝纫机(山西李尚梅)

作者简介

李尚梅,实达中学教师,原平市教师校园文学社成员。喜欢快乐的学习和生活,喜欢用文字记录所思所想,喜欢在回忆中寻找温暖的过往。

诵者简介

董家凤,中学教师,原平市教师校园文学社成员。有事业心,追求卓越,善于学习,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。擅长朗诵。人生格言:不问收获,但求耕耘。

编辑:黄鹂

赞赏

人赞赏

长按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求治白癜风偏方
北京那家医院治白癜风好



转载请注明地址:http://www.jizhaodahuang.com/jzdhsj/1070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