ldquo五黄先生rdquo的故
青少年白癜风 https://baike.baidu.com/item/%E9%9D%92%E5%B0%91%E5%B9%B4%E7%99%BD%E7%99%9C%E9%A3%8E%E9%98%B2%E6%B2%BB%E6%8F%B4%E5%8A%A9%E9%A1%B9%E7%9B%AE/22039760?fr=aladdin 中草药里的大黄,原来不叫大黄,叫“黄根”。为什么后来叫成大黄了呢?有这么一段故事。当年有个姓黄的郎中,他家祖传下来擅长采挖黄连、黄芪、黄精、黄芩、黄根这五味药草,到他这一辈还专门用五味黄药给人治病,所以大伙儿都管他叫“五黄先生”。每到春三月时,五黄先生就进山采药。靠山有个小村,他每次进山采药时就借住在村里马骏家中,直到秋后才离去。马骏务农,全家只有夫妻二人和一个孩子。五黄先生与马家结下了深厚的交情。 有一年,五黄先生又来挖药,他走到靠山村发现马家的房屋没有了。乡亲们告诉他说:“马家遭难啦!去年冬天一场大火,房屋被烧得精光,他熄妇也被烧死。如今,只剩下光棍爷儿俩,跑到山上去住石洞啦。”五黄先生十分难过,就到山洞找到马骏父子。马骏看见五黄先生,抱头痛哭。五黄先生说:“你现在一无所有,不如带上孩子跟着我挖药、卖药去吧。”马骏很高兴,从此就跟着五黄先生学挖药。 他们像风吹的杨花一样四处飘荡,不到半年工夫,马骏就学会了挖五黄药。但是,五黄先生却从不教他治病。一天,马骏说:“老哥,你怎么不教我治病呢?”五黄先生笑道:“我看你这人性子太急,不适合当郎中。”马骏有些不满,便暗暗注意五黄先生怎么给人治病,什么病该下什么药。日久天长,马骏多少也摸透了一些门道,就背着五黄先生也给人治起病来了。碰巧,还真让他治好了几个人,马骏十分高兴。有一天,五黄先生不在跟前,有一个孕妇来找郎中。这妇人身体虚弱,骨瘦如柴。马骏问:“你怎么不舒服?”妇女说:“泻肚子。”本来止泻应用黄连,马骏却给她用了泻火的黄根。病人回去吃了两剂药,大泻不止,没过两天就死了。病家哪里答应,一打听原来是马骏开的方子,就把他扭送进了县衙。县官审明经过,就断了马骏一个庸医害人的罪名。这时,五黄先生赶来,跪在堂前,说:“老爷应该判我有罪。”县官问:“你是什么人?怎么有罪?”“他是跟我学的医,我教的不清,罪在我身。”马骏闻听,急忙说:“老爷,是我背着他干的事,跟他没关系。”县官问明他俩的关系,感到这两个人如此重交情,很是敬佩,平日,他也听说过五黄先生的大名,所以,就尽力为马骏开脱。最后,县官罚他们送给死者家里一笔钱,就放他们两人出衙了。 酒大黄 马骏羞愧万分,对五黄先生说:“悔不该不听你的话,往后再也不敢自以为是了。”五黄先生说:“学治病可不能性急呀。你看,错用了药就会出人命的。”后来,马骏踏踏实实地埋头挖药,人也变得稳重多了,五黄先生这才教他行医。为了记住前面的教训,五黄先生从此便将五黄药中的黄根,改为“大黄”,免得后人再错用了这一味药。 大黄在宫廷中的使用历史可追溯到南北朝时期。当时有一位叫姚僧坦(--)的名医,用单味大黄治好了梁元帝的心腹疾。在清宫医案中,大黄应用之广泛,炮制之讲究,剂量之斟酌,用法之多样,配伍之精当,堪称之最。从宫廷处方的档案证实,宫中上至皇帝、太后,下至宫女、太监,不论是花甲老人还是垂髫小儿,凡有里滞内存(积食),或实火血热,或瘀滞经闭等症状,御医在处方时常将大黄作为重要的药物。 据统计,大黄在清宫用药中列第8-10位,仅次于蜂蜜、灯心草、麦冬、神曲、山楂、麦芽、薄荷等药,成为一味“出将入相”的良药。 御医们为皇后、嫔妃、宫女治疗月经、月经衍期等,所开处方药中常用大黄。慈禧常服的“通经甘露丸”也有熟大黄成分。光绪33年,慈禧太后已经年逾古稀,御医们仍照用大黄。在清宫医案的脉案医方中,还记载清朝末代皇帝溥仪6岁时因病噩用过大黄;道光皇帝的七公主,5岁时发高烧血热未清,处方中的大黄用量竟达一两;光绪帝因患眩晕,御医张仲元以宣郁化滞之法医治,并用元明粉一钱(后煎),酒炙大黄一钱五分为引。 制大黄 人们常说中医不传之秘在于剂量,剂量大小应依症施量,因人因症而不同。许多人只知道大黄具有泻下作用,其实用量得当,大黄还可以起到补益作用。我国古代名医张子和就曾说过:“阴虚则补之以大黄。” 病症有虚实,用药有补泄,虚则补,实则泻,一定之理用药得当,能治病救人,用药不当误事伤人。大黄为大家熟知的泻下药,认为泻则伤气,补则益气,所以临证重补、轻泻,随有“硝黄救人无功,参芪杀人无罪”之说,临症当补则补,当泻则泻,以效为务。 大黄为廖科植物掌叶大黄,唐古特大黄或药用大黄的根茎。掌叶大黄和唐古特大黄称北大黄,主产于青海、甘肃等地。药用大黄称南大黄,产于四川。于秋末茎叶枯萎或次年春初发芽前采挖,除去根须,刮去外皮切块干燥,饮片分生用或酒炒、酒蒸、炒炭用。大黄的别名叫黄良、火参、川军、川锦纹、川中吉、将军。生大黄又叫生军;熟大黄又叫熟军。 大黄性寒、味苦,入大肠、胃、肝三经,功能:泻热毒、破积滞、行淤血。主治:实热便秘、谵语发狂,食积痞满、痢疾初起,里急后重,瘀停经闭,癥瘕积聚,时行热疫。暴眼赤痛,吐血、衄血、阳黄、水肿、淋浊、溲赤、痈疡肿毒、疔疮、汤火伤。 熟大黄 用法与用量:内服,煎汤(用于泻下,不宜久煎、须后下。用于活血散瘀须酒蒸)用量3克--12克;忌宜:凡有表证血虚气弱、脾寒虚寒、无实热、积滞、瘀结,以及胎前产后,均应慎服。 现代研究,大黄能增加肠蠕动、抑制肠内水分吸收,促进排泄、大黄有抗感染作用。对多种革兰氏阴性和阴性细菌有抑制作用。其中最敏感的为葡萄球菌和链球菌。其次为白喉杆菌、伤寒和副伤寒杆菌、肺炎双球菌、痢疾杆菌等,对流感病毒也有抑制作用。由于鞣质所致,故泻后又有便秘现象,有利胆和健胃作用。此外,还有止血、保肝、降压、降低血清胆固醇等作用。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#个上一篇下一篇 |
转载请注明地址:http://www.jizhaodahuang.com/jzdhsj/9619.html
- 上一篇文章: 医院年藏药识别培训活动
- 下一篇文章: 临夏本草漫谈大黄