老屋的气息

◎董治明老屋很久不住人了,空落落看不到一个人。院边上的一棵杏树,孤伶伶像在发呆。所有的嘈杂都随人去楼空而倍显凄清。院边上的一棵柳树倒下了,龙鳞似的木菌几乎覆盖了柳树所有的躯干,面对这荒芜的一切,怎么也说不准现在的心情。远离老家的时候,老家是承载乡愁的的一面山坡,是种满庄稼的一块地,是孤单寂寞中独守安静的一棵树,是一头拴在家门口的牛……这一切的一切,足以压垮我瘦弱的躯体,让我思念的飞絮不分白天黑夜地跋山涉水。时光像老屋一样陈旧,每一处景像都是一段难以追溯的回忆。阳光从杏树的枝丫间溜下来,黄黄的,像粘染了杏子的颜色。又像是刚从燃烧的灶膛里溜出来,映在身上,从头到脚就有了温暖,甚至发烫。站在阳光里,什么都不忍去想,什么都不由自主地纷纷涌现,满院子东倒西歪的草,正是我现在的心情。三间老屋还在,开裂的墙皮满是烟痕,鼻子不用贴上去,也能闻到家的气息、母亲的气息。那些缺油少盐的岁月,那些饥饿得不挑不拣的日子,都隐藏在一斑斑烟痕里,像流水的波纹,隐隐约约荡漾着母亲唤我的乡音。那时我还很小。黄土的院子被母亲打扫得干净、光洁,母亲再洒上水,月光光映在院子里,树影婆娑,泥土味特浓。左邻右舍的娃儿们都来了,我们手牵手,在院子里圈成月亮的形状,异口同声地喊着:“月亮月亮光光,后头院里香香;月亮月亮半块的,我娘把我惯下的,咋惯哩?火煮罐里煮饭哩……”眼前浮现出的月亮又圆又大,它就斜挂在院边上的梨树技头,稀疏的光影映在院子里,像平铺的篱笆墙。满枝头的梨,挨挨挤挤,像相互拥抱,又似抱团取暖。从院东头移目到院西头,以前的院墙倒得已所剩无几。门前的杏树还在,小溪旁的那株杏树也在,除了这些明显的标志,我真的不能证明这就是我从小生活过的院子。西头向阳。每年蕃麦架就立在那里。黄蕃麦旋几挂,白蕃麦旋几挂,这人世间最朴素的颜色,透着丰收、透着喜庆、也透着吉祥……每年清明一过,是给蕃麦地准备农家肥的时候,蕃麦喜呛味的土肥,为了争个好收成,父亲就年年打炕。家里有两个火炕,每年轮流着打一个,今年这个,明年那个,烟熏火燎出的炕土,有着浓浓的烟火味,尤其炕洞里掏出的草木灰,长蕃麦更有劲。北方的火炕是一眼填不满的坑,树枝,蒿柴,麦草,树叶……只要能点燃的东西,火炕都不会挑肥拣瘦。奶奶老了,不分冬春的要烧炕,只有火炕烧热了,奶奶全身的关节、筋骨才会舒坦。为了让奶奶有一坨热炕,收完麦子我就会在山野里把野棉花、艾草、水蒿之类,能长得高一点的植物连根拨出,扎成一小捆一小捆的,再运回家。那时正是植物开花的时候,扎成捆的蒿柴像盛放的一束束野花,为了尽快晾干这些满是水份的植物,我会把一捆蒿柴的底部从中间一分两半,端端地骑在院墙上。奶奶瞅着我的杰作,一遍遍地夸我:儿子娃真是不吃十年闲饭……待把炕土运送进蕃麦地,杏树的花已绽放成一树粉白的雪,千万只蜜蜂嗡嗡一片,经蜜蜂的翅羽一振动,雪片似的花瓣一片片飘落。打扫过的粪场很平整、干净,一瓣瓣的花落在地上,像落了一场鸡爪爪雪。这时,奶奶颠着一双小脚,蹒跚着给刚出窝不久的小鸡喂食,并不停地“啁啁啁”的招唤,一群小鸡围着奶奶,像一群饥饿的孩子,一个个争先恐后地互不相让。院子中间有一个小花园,虽然仅仅四米见方,但花的品种繁多:牡丹花,玫瑰花,绣球花,荷包花,九月菊,七叶花,串子莲,金盏花等几十种之多。姐姐每年都要种一畦指甲花,待到指甲花红粉相间地绽开,眼睛似的挂满花枝时,就能染指甲了。染指甲一般选在晚上,姐姐约来她要好的姐妹,采一株水分特饱的指甲花,用菜刀切成小段,再捣蒜般捣成泥酱,加上点明矾,放在碗里搅拌均匀,一个指甲敷一点,用核桃叶包裹严实,再用丝线扎紧,第二天起来掀掉核桃叶,指甲就上色了。农历四月之后,院子里的牡丹开得一片灿烂,花园边上的川芎嫩得渗油。母亲安静地坐在树荫里纳着千层底,她的每一针穿刺都很从容、淡定,每纳几针,都要习惯性地举起针,在额前的长发丛中捋捋针尖,接着,再刺下一个针眼。柳枝编就的针线笸箩,就静静放在她的眼前。这一切的一切就像一场场的梦。如果没有了陈旧的院子,没有了烟熏火燎的房子,没有了院边上守望的树,没有了空空的燕子窝,没有了破落的蛛网……我还会想起往年的阳光吗?,还会想起深爱过我的一切吗?如果有一天这一切都看不见了,有什么还能证实我曾经的存在?屋门上方的木椽头上,草木泥土垒成的燕子窝还在,窝里细碎的草尖毛发也在,可这里早就没有燕子住了。这个窝和我现在的老屋一样,它已成了打捞不完的回忆,和无法舍弃的乡愁。燕子窝周围,散布着密密麻麻的蛛网,破落得像风化了的丝绸,上面还粘连着很多的昆虫。一只甲壳虫的躯壳还停留在蛛网上,全身被蛛丝缠绕得密不透风,看样子仍然完好无缺,其实那只是一个空壳,就像牛呀羊的被啃剩的一副骨架。父亲生前曾说过:“如果家雀的翅膀硬了,肯定会飞向远方”。这时我想,丢下空巢的燕子肯定找到了更好的出路。作者简介:董治明,甘肃西和人。甘肃省作家协会会员,西和县作家协会理事。现居新疆。西汉水文学ID:XHS-06文学·地域·原创

甘肃省西和县作家协会

主办

编辑:陇上犁

邮箱:

qq.


转载请注明地址:http://www.jizhaodahuang.com/jzdhyt/9965.html